联系我们
- 东莞市屹鑫传动机械有限公司
- 联系人:曾经理
- 业务支持:130-6618-3316
- 电话:0769-22705844
- Q Q:2850619186
- 网址:www.0769yxcd.com
- 邮箱:2850619186@qq.com
- 公司地址:东莞市望牛墩镇中路天诚时代2栋101号
罗百辉:系统推进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
本文由东莞屹鑫减速机转载:机器人,这颗镶嵌在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近几年掀起了产业化的热潮。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应用市场,市场规模扩张速率连续4年超过50%。据统计,我国40多家高新区规划了机器人产业园,30多个城市把机器人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直接和间接的机器人企业已有4000多家,近50家上市公司开始从事机器人产业。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机器人在“量”的猛增背后仍存“质”的隐忧,机器人产业短缺和过剩并存。
如今,机器人产业发展热潮催生了一些冷思考:机器人是不是过热了?我国机器人产业面临哪些挑战,该如何突破?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专访了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副会长罗百辉。
记者:有人认为当前机器人发展过热,对此您怎么看?
罗百辉:机器人产业的“热”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应该出现的,因为它是经济转型必不可少的利器。我国是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大而不强,生产效率低,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上升。全球制造业一方面开始回流发达国家,另一方面又流向东南亚等地区,使我国制造业面临“后有追兵,前有堵截”的两难境地。当前,我国机器人的密度,即每万名工人当中装备机器人的台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在我国市场销售的工业机器人中,国产占比不到30%,这些都说明我国机器人发展还有巨大的空间。
再从基础条件角度谈,我国从1986年开始大力支持机器人研发,培养了大批机器人领域人才,也掌握了机器人的相关基础技术。同时,在产业领域也涌现出了沈阳新松、安徽埃夫特、广州数控、南京埃斯顿等一批明星机器人企业,合力完善了产业发展的基础。综合以上各层面,可以说,现在谈机器人过热为时尚早。
记者:您认为我国机器人产业面临哪些挑战?
罗百辉:我国机器人产业正步入黄金发展期,但同时也面临很多挑战。虽然近些年国产机器人市场份额不断增加,但总体份额仍然较小。在基础件方面,作为工业机器人三大基础件的减速器、电机和控制器都需要进口,导致国产机器人成本压力很大,难有竞争力。
第一重隐忧是缺核心技术和部件,难以占领高端市场。国内机器人生产制造中许多核心部件需要依赖进口。这种处处受制于人的现状,使得国产机器人企业根本无法与国际机器人大鳄抗争,在市场中处于被动地位。
在技术方面,虽然我们“十二五”之初就启动了仿生机器人研究计划,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在可靠性和智能控制方面与国外企业比仍有差距。同时,我们在仿人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方面也落后于国外先进技术。所以说,我国机器人产业不仅要“热”,更要“实”,应敢于直面挑战和瓶颈,而不是简单地模仿。
第二重隐忧是同质化竞争严重,易陷低端价格战泥潭。我国的国产机器人市场还处于初兴阶段,就已硝烟弥漫,以6kg以下六轴坐标机器人为例,2015年部分企业降价达30%之多。从具体企业的销售数据来看,2015年国产机器人本体企业销量增加,却并未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单品产品的毛利润2015年下降15%左右。
我国机器人市场的自主品牌认可度不高,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也导致竞争力不足。我国九成机器人企业规模在1亿元以下,即使龙头企业沈阳新松2014年销售收入达到了15.2亿元,但与安川、发那科、库卡等销售收入均超过百亿元人民币的国际机器人巨头相比,仍然不是一个量级。
除此之外,工业机器人领域还存在严重的产学研脱离问题。现在高校工业机器人研发成果不少,却缺乏市场化途径,很多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到最后都沉寂在实验室中。
有隐忧也有机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将成为机器人的最大市场,但我们的技术和制造能力能不能应对这场竞争?我们不仅要把我国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为此,我们必须增强弱项,壮大我们的企业。同时,为了未来的竞争力,必须关注机器人的发展趋势,开展研究,做好技术储备。
应对这些隐忧,可以采取相应对策进行改善:一是在资金、税收、产品销售补贴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提高国产工业机器人使用率; 二是加快技术研发,突破产业技术瓶颈;三是深入开展示范应用; 四是集中突破重点产品;五是加快制定行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重点,规划产业布局和发展步骤,指导全国机器人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形成以主机企业、系统集成企业和零部件及产业服务企业协同发展的全产业链体系;最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目前,国内已经有大约40个地方提出建机器人产业园,相当于平均每个省份有超过一家工业机器人产业园。但这些工业园必须找准定位,坚持技术创新,练出各自的独门绝活,形成差异化优势。有了优势,就有市场,这个市场就能培养出跟国际巨头比肩的大企业,由这样的企业引领,中国机器人走上世界舞台,指日可待。
记者:我国该怎样系统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
罗百辉: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需要着力三个方面。首先,依靠政府。要紧扣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脉搏,不断探索完善相关政策。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进一步强化对机器人领域的人才支撑,吸引更多人才“体面地”创新创业,不断提升创新能效,强化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基础。
其次,依靠金融。当前我国虽然有很多产业基金,但真正投在机器人领域的仍然较少,大部分还持观望态度。因此要鼓励和引导产业基金进入机器人领域,把资本的力量用足、用到位。
此外,还要依靠市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必须瞄准市场需求。如果机器人制造出来了没有人用,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机器人产业将难以快速发展。
记者: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涌动,很多人开展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创新。创业者应该着力于哪些方面?
罗百辉:当前至少有四大技术领域应该重点关注——
一是与人共融的人机协同技术。人机协同是机器人发展的重要趋势。机器人和人要共同工作,就需要安全技术保证机器人不伤害人,同时还需要一系列智能技术,让其领会人的意图,与人和谐共存。
二是面向大数据的云机器人技术。通过发展云机器人技术,增强机器人的适应能力,使机器人通过数据挖掘自学习、自成长来不断完善自身功能。
三是可重构和自适应技术。可重构技术就是说,我们生产一种手机的生产线,可以在短时间内重构成生产另一种手机的生产线,甚至生产其他电器。
四是感知技术和环境理解技术。当机器人进入非结构化的陌生环境后,能够很快将其变为结构化环境,这对机器人服务人类至关重要。
记者:更多企业进入机器人领域,将会带来更激烈的竞争。企业该如何应对?
罗百辉:企业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的方向。领军企业应该瞄准未来,目标更长远,敢于啃硬骨头、瞄准前沿难题前进,有争做世界一流的心气。小企业应该更务实,聚焦当下,深耕于细分领域,做优做强,通过专注赢得竞争力。
记者: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国系统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元年。智能制造将成为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抓手,必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产业迈向中高端起到关键推动作用。请您以国际视野阐述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背景下,中国智能制造系统推进的顶层设计?
罗百辉:近年来,国际社会多角度热议新工业革命。以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为主要特征的智能制造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主要趋势,已具备三个方面的基本条件:一是技术上可行,信息通信技术(ICT)进步使得计算、存储、通信能力大幅提升,生产管理系统的自动化和数字化集成水平持续提高;二是需求上迫切,用户个性化需求不断增长要求企业快速开发新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求提升能源资源效率;三是应用上经济,智能软硬件价格不断降低,包括传感器、微型电池以及网络接口、无线连接和快速软件开发工具等。
进入2016年,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再度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1月19日,第46届世界经济论坛在达沃斯召开,会议主题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在此次会议上,瑞银集团(UBS)发布《极度自动化和连通:第四次工业革命对全球、地区和投资领域的影响》白皮书,指出极度自动化和连通引发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据悉,今年9月在我国杭州举办的G20峰会上,“新工业革命”将成为会议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推动新工业革命,充分发挥新技术、新要素和新工业组织模式在促进国内生产和创造就业中的作用。”
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应用加速从多点创新突破向系统集成应用迈进。智能制造是信息通信技术、电工电子及微系统技术、生产技术及机械工程自动化、管理及物流技术多技术交叉融合形成的技术体系。近年来,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以3D打印、机器人、人机协作为代表的新型制造技术,与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科技呈现多点突破、交叉融合,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
进入2016年,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应用将加快向系统集成应用迈进,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将加快催生智能制造系统平台。围绕智能制造系统平台建设,近年来美国、德国等制造强国都已作了战略部署,美国借助实施“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加强信息物理系统(CPS)软件开发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德国推行“工业4.0”战略,搭建以CPS为核心的智能制造系统架构。在此背景下,我国将结合《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实施,探索建立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引导科研机构、制造企业与信息通信企业加强深度合作,联合搭建符合中国制造业发展实际的智能制造系统平台。
智能制造持续成为世界主要制造业大国竞合的焦点。近年来,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聚焦智能制造,制定制造业中长期发展战略,力图抢占先进制造业发展制高点。美国“三位一体”推进智能制造发展,政府、行业组织、企业联盟分别针对关键共性技术、智能制造系统平台和工业互联网加以布局;欧盟“数字化议程”将智能制造作为重点研发与推进方向;德国发布实施“工业4.0”战略。然而,智能制造能否在全球范围内有效推进,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制造装备、智能软硬件和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在标准规范、信息安全等方面的通力合作。要想搭建涵盖全球范围内的智能制造系统平台,需要大范围的产业合作,不是单一国家或几家企业就能够打通所有机器人系统。
2015年,中德之间已签署《推动中德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及生产过程网络化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并召开了第一次工作组会议,两国推动智能制造合作的经常性工作机制正式建立。进入2016年,中德之间的智能制造合作将深度推进,两国企业层面的项目合作和试点示范将进一步扩大。预计,中国与法国、韩国等国在智能制造方面的务实合作也将陆续开展。
伴随着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的快速上涨,中国制造业低成本竞争优势持续削弱,发展智能制造已成为重塑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2015年,我国发布《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制造确立为主攻方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从核心技术突破、新兴产业发展和生产方式转变三个方面给予了战略定位。
2016年,我国智能制造的顶层设计将进一步完善,《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将编制发布,《智能制造工程》将发布实施。我国智能制造系统推进将正式展开,继续开展60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预计智能制造专项将继续把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和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作为重点支持方向。
地方将加强智能制造规划制定和政策支持。2015年,《中国制造2025》、《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国家文件发布后,全国多地制定出台相应的发展规划,智能制造成为各地推动工业升级发展的主要关注点之一。部分省市还发布了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如广东发布《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上海发布《关于上海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助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等。
进入2016年,伴随着国家《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的制定出台,全国将有更多地方围绕智能制造制定发展规划,并对推进区域智能制造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切实推进制造业提质增效。
企业推进智能制造发展进入理性务实阶段。近几年,西方发达工业化国家尤其是德国推进实施“工业4.0”战略以来,其先进发展理念引起我国众多制造企业的密切关注和追捧,赴国外参观、开展企业领导培训等活动持续开展。然而,鉴于我国制造业发展基础和实际,如何有效开展智能制造也引起不少企业的困惑。随着国家相关规划文件的出台以及企业探索研究的深入,企业对智能制造的认识逐步趋于理性和务实。
进入2016年,我国制造企业将分步骤务实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对广大中小企业而言,将生产自动化与工艺紧密结合对企业进行自动化改造,降低用工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将成为发展重点。对生产自动化基础好、管理信息化水平较高的部分大型企业而言,将探索建立数字化/智能工厂,提高柔性制造和快速响应用户个性化需求的能力。